这抹笑容,成为小山村最暖的光
“现在开庭!”随着一声法槌声响,一起故意伤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,在大坪乡辉煌村村委会开始了。
黎大娘与年过七旬的胡婆婆是同村邻里。一天,黎大娘在大坪乡某山坡上采摘茶叶,正巧在菜地干活的胡婆婆见黎大娘在自家种的茶山上采摘茶叶,便上前阻止。黎大娘听了却不以为然,“我没有看见你种,你凭什么说这是你的茶叶”。二人发生了一番争执,推搡间黎大娘不慎将胡婆婆推下了山坡。经鉴定,胡婆婆此次受伤程度为轻伤一级。被告人黎大娘患精神病,作案期间责任能力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。
作为刑事案件的承办人,陈法官对黎大娘的家庭情况非常清楚。黎大娘一家三口不仅自身患有精神疾病,还有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儿子,其丈夫担任学校保安工作月收入仅2000余元,家庭经济捉襟见肘。
“一方是受害者,一方又家庭经济如此困难,发生这样的事对这个脆弱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。如果就案办案,程序上结了案,可对当事人及其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,两家人是否会就此结下梁子,引发更大纠纷?都在这个村子生活,以后又该如何相处呢”……一系列问题,萦绕在陈法官的心头。
如能取得胡婆婆的谅解,先解开心里的“疙瘩”,那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从轻处罚、判处缓刑,这样处理起来,对于脆弱家庭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。
庭审当天,陈法官试图从调解工作入手来化解纠纷。可胡婆婆女儿、女婿开口就提要10万元赔偿款,且态度十分强硬,坚持一分也不能少。而黎大娘的丈夫实在无力支付,声称仅仅只能凑齐2000元赔偿款,这双方赔偿金额巨大的悬殊值又该如何解决呢?眼看着双方没有放下对立情绪,第一次调解只能暂告一段落。
赔偿款是一方面,两家之前就有些摩擦,这背后还是存在邻里之间赌气的成分,气理顺了,矛盾也就能顺利解决了。调解不成,陈法官便组织当地村委会及派出所工作人员开了一个“诸葛亮会”,一起想办法。
当得知可以通过申请社会救济途径为受害人争取一部分经济补偿时,便联合村委会工作人员多方辗转沟通,最终为胡婆婆争取到了2万元的经济补偿。
“这下事情应该有转机了,钱款有了着落,关键还是要把邻里之间的关系修复好。” 补偿到账后,陈法官立即联系村委会、派出所工作人员、律师等马不停蹄地开展二次调解。
“胡婆婆确实是因为你妻子受的伤,依法你也应当赔偿她的合理损失,我们考虑到你们家的特殊情况,已经帮你们想了办法,医疗费部分,能否再凑一下。”
再次来到村里,在与双方不断沟通中,法官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。“谢谢法官,该履行的责任我们我一定尽自己最大力量承担。”黎大娘丈夫连忙答应。
“邻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,还是以和为贵。”陈法官与派出所工作人员转而耐心劝解胡婆婆及其女儿、女婿。
法官语重心长的话语最终触动了双方。胡婆婆一方的内心慢慢有所松动,心理预期大幅降低,最终与黎大娘丈夫顺利达成了调解协议,黎大娘的丈夫当场给付赔偿金额12000元,胡婆婆也向黎大娘出具了谅解书,双方握手言和,一场邻里纠纷就此化解。
“往后在这村里,大家还能像从前一样,抬头见面笑一笑,这样的结果,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。” 面对双方诚挚的谢意,陈法官笑着回应道。
此时此刻,两个家庭如释重负的笑容,成为这个山村最暖的光。